第(2/3)页 赵括起床后仔细地洗漱一番,在侍卫的服侍下披上战甲,径直来到了关押王龁的营房。 王龁与李瑶二人整整一夜未眠。 眼下他俩最关心的便是李齐的生死,若是确定李齐已死,大将军动怒,那么他们就得好好想想如何逃生了。 不过听闻赵括亲手为李齐救治了伤口,并在今天早上得知李齐已经从昏迷中苏醒,这对他二人来说,无异于天大的好消息,所以就安心在营房内等候赵括前来发落。 可是赵括到底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。 带着三万秦军请降,赵括压根就不相信,他们会抛下秦国的妻儿老小,转而将矛头对准曾经的战友。 所以在赵括看来,王龁前来请降只有两种可能。 首先是为了让赵括放他们一条生路,被逼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。 其次便是很可能受了白起的密信,让他们诈降,等待好大喜功的赵括轻易相信了他们,再如毒蛇般反咬一口。 如果是后者的话,那笑话可就大了,只要招降了这三万五千人的秦军,今后赵括就别想睡个安稳觉。 手下的将领们是抱着防患于未然的态度,誓要和秦军死磕到底,不为别的,就为了给那些随李齐留下来死守大营的,三千兄弟们一个交代。 可是,赵括却并不这么想。 兵家讲究的是穷寇莫追,围三阙一。 其中的道理正是不逼迫敌军走投无路,选择死战到底。 如果赵括单纯地只靠意气用事,那就不配坐这个大将军的位置。 “大将军可曾想好,是否愿意纳降?” 一看到赵括率众来到面前,王龁一个激灵就从稻草堆里站了起来,对赵括一番作揖鞠躬。 赵括低头轻笑了一声,肯定道:“既然公深明大义,为了三万五千位秦人兄弟前来请降,我赵括若是不受,岂不是不通情理了。” 听到赵括这样说,王龁欣喜地和李瑶互望了一眼,转身便拜:“大将军深明大义,属下佩服。” “暧~” 赵括抬手道:“先别急着自称属下,在纳降之前,我还有个条件。” “大将军尽管言明。“ 赵括转身看向帐外,负手而立道:“如今我赵国与秦国交恶,国内黎民百姓皆对尔等讳莫如深,不如我借你的东西一用,此事方可善终。” 王龁欣然道:“只要大将军愿意,我王龁就算拼了性命,也定无二话。” “好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