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一幕让赵括仿佛正值战时,戒备丝毫没有松懈,处处透着浓浓的楚风,让人不禁莞尔。 “好一个楚之风骨,有此一见,看来绝对不虚此行。” “太昌君,在下在此恭候多时了。” 赵括一抬头,便看到荀况正立在马下,身后跟了两名侍童,举手投足都透着挥洒自如。 赵括一笑,拱手道:“先生有劳了。” 随侍正欲伸手搀扶,却被赵括挥手道:“不用。” 话音未落,人已经跳下车,朝荀况热情地走去。 “哈哈,先生,吾深夜拜访先生,多有打扰,在下实在惭愧。” 说着话,赵括张开臂膀,给荀况来了个大大的拥抱,尽显由内而外的热情。 这个举动让荀况有些诧异,想不到身为太昌君的赵括,见了他竟然没有半点生疏之感,犹如久别重逢的老友,让人倍感亲切。 “哪里哪里,太昌君,里面请。” 在荀况的带领下,赵括跟随着进入到了荀况下榻之处。 进去以后,赵括打量了一眼。 一盏摇曳的油灯、一张单薄的卧榻,就摆在两旁的几案下,放的也是用稻草编的坐垫。 在坐垫旁边,则烧着红红的暖炉,里面的炭火还在啪啪作响,看来正是为他的来到,而刚准备的。 楚国自古就是百越之地,他们思想淳朴民风彪悍,不愿被各种框架束缚,更向往自由奔放。 这些都可以从他们对官职的称呼上体现出来。 宰相叫令伊,上大夫称佐伊,将军称大将,王族大臣称莫敖,还有登徒、拄国、执圭、三闾大夫等等莫名其妙的称呼。 根据赵括的了解,这些楚国人都有一种对其他六国的排斥心理,从思想根源上就有种自卑却又不肯屈服的执拗,从来不肯把外来人捧的太高,害怕远离象征着文明的中原文化,却又总是担心被中原同化。 这便是楚之精神所在,想要驯服这样的国家,简直难上加难。 看到荀况的待遇十分清苦,赵括一进门就笑问道:“不知先生在楚国可还过的称心?” 荀况则吩咐下人前去烧水,而自坐在对面道:“如今天下战乱纷纷,哪有什么称心如意,一切过得去便罢。” “呵呵。” 赵括轻笑了一下,解下披风递给侍女,这才撩起袍襟坐在了暖炉的旁边。 见赵括坐下,荀况开口问道:“感觉如何?汝对五国伐秦可有必胜的把握?” 很明显,荀况不打算和赵括绕弯子,是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。 这倒让赵括很满意,心中对荀况的地位,陡然上升了不少。 赵括抬眼望着荀况,不答反问道:“以先生所见,定早有定数,括此来正是请先生赐教一二,还望先生莫要藏拙。” “哈哈……” 二人相视大笑起来,顿时帐内的气氛也热络了不少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