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8章 蓄势待发-《杀破唐》
第(2/3)页
诗会的地点设在杜黄裳新宅的后园暖阁,暖阁不远处就是一处莲塘,塘边修有水榭,这寒冬之夜水榭上空无一人,李茂瞄了一夜,便知杜黄裳的用意。
这处新宅是杜黄裳做了宰相后,李淳以他父亲李诵的名义赠给他的。杜黄裳刚刚搬进去不久,后园暖阁也是刚刚修葺竣工,在此举办诗会,意义深远。
文人雅居,诗酒茶剑琴,外加美人和歌舞,来的都是诗坛新秀,政界默默无闻之辈。这些人诗坛展露头角,又未被官场酱缸酱过,有的是才情和义气。
李茂忽然发现自己跟同龄人之间已经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隔阂,人还年轻,心却老了。
酒醉情迷之际,诗歌丢在一边,美人才是重点。众人把关注点投向美人身体不同部位时,杜黄裳和李茂先后退场出来透气,二人不期而遇在水榭凭栏处。
时令尚未立春,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,水榭边空无一人,荷花塘里枯荷败柳,孤鹤残雪,瑟瑟寒冬夜。
“西川南康王病重,欲传位支度副使刘辟,刘辟虽得宠,德威不足以镇压三军,此人又骄横跋扈,恐生大变。韩全义开春归朝,此人在无德无才无功,我打算弹劾他,逼他致仕,他有一个外甥叫杨慧琳的,韩全义很器重他,我揣测韩全义归朝后,将以此人为留后,与他内外呼应,以保全名位。
“京西地近腹心,乃是抗御吐蕃、回鹘的屏障,断然不能像河北那样,搞出一个割据自雄,不遵号令,否则朝廷危矣。你要提早准备,一旦杨慧琳举兵抗拒,朝廷必发大军讨伐,届时你的耳目就是朝廷的耳目。京西一战,宜速战速决,迟延不决必生不测之变,你须做好万全的准备。”
领百官,相君主,谋天下。本是宰相的职责,杜黄裳所思所虑本没有错,但这些话他应该跟监国太子讲,他不讲给李淳听,而是偷偷摸摸的说给自己听,李茂觉得十分不妥。
诗会未完,李茂便已回到靖安坊的家中。一个人独处书房,李茂把杜黄裳说的那番话重新捋了一遍,细细揣摩他背后的用意,终于了悟。
杜黄裳这是在暗示他李淳即将登基称帝,他要给新皇帝一个惊喜,给新朝一个新气象,顺便巩固二人在朝中的地位。
“老狐狸竟然想的这么深远,我不及他。”
李茂捧起茶碗,茶水已凉,冬夜喝着这凉茶,别有一番风味。
李茂又想,与这样一个老于官场的人做盟友,好处固然是少不了,祸事也能尽量避免,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,一旦让天子疑心自己跟他结党,只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,王叔文就是一个例子,王叔文败就败在“结党”二字上。
还有一点,杜黄裳竟能提前几个月知道韩全义将要入朝,西川节度使韦皋重病将亡,这可绝对称得上是搞情报的行家,自己自诩耳目通天,对此竟是浑然不知。
这件事像一根鱼刺梗在喉咙里,让李茂难过了好几天,慢慢的他也就想通了,龙首山脱胎于铜虎头西京组织,眼睛盯着京城三内百司,改组之后目光稍稍外移,也不过是加上京城附近的驻军,对外地藩镇关注的还远远不够。
杜黄裳在官场浸yin多年,门生故吏遍布天下,可谓耳目灵通。
而因技术条件限制,龙首山搞的所谓情报搜集工作,其手段还十分简陋,主要就是靠人穿门过户用眼睛看,用耳朵听,用嘴去问,手段并不算高明,短时间内又架构不起很好的人脉,所得自然有限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