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4 种植猜疑和仇恨-《杀破唐》
第(3/3)页
“我们去看看赵州桥。”
“看桥一座桥有什么好看的。”
眼下正处战时,路上关卡密布,村寨土兵严阵以待,对过往行人盘查甚严,行路十分不易,秦墨因此不想节外生枝去看什么桥。
但李茂兴致勃勃,秦墨也不愿扫他的兴,二人便拨转马头向赵州进发。一路打听赵州桥在哪,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。
秦墨道:“你说的那什么赵州桥,为何人人都不知道,莫不是你记错了。”
李茂道:“我没记错,的确是叫赵州桥。”
正巧对面来了一个牵牛扛耙的老汉,李茂下马施礼,问道:“敢问老丈,赵州境内的赵州桥怎么走”
老汉笑呵呵道:“什么桥,赵州桥这里就是赵州,这儿的桥都叫赵州桥。”
秦墨道:“此桥建于前隋,是一个叫李春的工匠建造的。”
老汉笑道:“你说的是洨河上的安济桥吧,外地来人都爱往那去看。”
秦墨问李茂是不是这桥,李茂也拿不准,便含混道:“先看看再说。”问了方向,二人别过老者,打马去安济桥,看看的天色已晚,便借宿在路边一间旅店,秦墨随身的包袱里装着各式各样的路引,选了一份比较合适去做了登记。
成德和魏博一样,民生凋敝,这旅店的条件很差,几间土草房颤巍巍欲倒,屋里既黑又有一股浓重的霉味,天热,屋里闷,蚊虫又多。二人放下行李,锁了门,便来到店外的小河边,河外是平整的天地,天黑看不清种的什么,夜风却将一股青草的香气吹到人的鼻子里,虽然是战时,乡下依旧静谧。
店外的这条河,不宽,不深,河水流动,带来清凉,点了艾草,蚊虫也少。
二人正摇着蒲扇听几个行商在那胡吹海侃,忽然河的那一边来了一队人马,马蹄声轰隆隆震的地面都响,这兵荒马乱的,人都怕兵,众人离座起身,引颈张望,有见多识广的建议大伙都蹲下,低下头,不要东张西望,小心吃箭射眼睛。
河北民风悍烈,民怕兵怕成这样,足见兵的凶狠,李茂招呼秦墨躲到河边,他看了看水势,一旦发生意外,跳入河中,顺流而下,半里外就是一片小树林,只要进了树林,等闲十几个人还奈何不了他。
马队轰隆隆通过木桥,来到旅店前的空地,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,来的不是兵,也是行旅,只是人数稍多,势力稍强罢了。河北地方,官府势力强横,对地方管束严厉,豪强势力屡受打压后一蹶不振,除了有数的那几户人家,其他的人都是夹着尾巴度日,公然仗势欺人的现象并不多见。
虚惊一场,众人继续落座说他们的。
来人共有二十多人,衣着倒也普通,举止性情却十分强悍,不似商旅,也不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。李茂望了一会,悄声对秦墨说:“来者不善。”
秦墨道:“是有问题,你看他们带的兵器,好生古怪,八成是刺客。”
河北战事正浓,各方都在尽一切可能打击对手,刺客的生意很好,这么多的刺客现身在战火纷飞的赵州境内,自然不算什么稀奇事。
看他们行进的方向是由东往西,去往赵州的,说不定明日赵州刺史的脑袋就无缘无故地没了。行路在外,少惹是非,尤其是不要惹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刺客。
李茂和秦墨很有默契地同时低下头去,恰在此时,一个脆生生的声音传来:“这屋子里怎么这么臭”
说话之人虽然看不清面目,但听声音年龄不应该超过十岁。
刺客家族里还有未成年少女这是出门做买卖,还是搬家
李茂偷偷望了一眼过去,恰见一条壮汉提着两只皮桶来河边打水饮马,其他的人则已搬着行李进了旅店。大热天的,那汉子却穿着青布直裰,捂得严严实实,热的脸油光光,红通通。他蹲在河边先抄水洗了洗脸,吐了口气,这才拨开水皮打了两桶水,提着正要走,秦墨忽叫道:“且慢。”
那人凛然一惊,身形不动,沉声问道:“何事”
秦墨笑嘻嘻道:“你靴子上有泥。”
那汉瞪了秦墨一眼,提起两桶水走了。
秦墨对李茂说:“河南口音,弄不好是王家的人。”
李茂道:“别管他,别惹事。”
一夜相安无事,二日四更天,李茂收拾齐整,出门正要走,却见秦墨和店里掌柜站在那嘀嘀咕咕说些什么,李茂眉头一皱,恐秦墨又要自作主张瞎打听。正要喝止,掌柜的却主动赔礼道:“怪我,怪我,干粮尚未备好,客人还得再等等。”
出外在外,晴带雨伞,饱带干粮,乃是基本常识,何况这兵荒马乱的,昨晚李茂就嘱咐店主烙六张大饼,留作路上做干粮,再三点明一早就要,这店主却还是给耽误了。
店主解释说是早起铲锅不慎把锅底铲漏了,找人补锅耽误了一些时辰。朝廷为了遏制河北藩镇,对盐铁限制很严,民间缺铁,一家一户多只一口锅,甚至两家合用一口锅,不过开门做生意的说家里只有一口锅,这理由就显得有些勉强,李茂望了眼秦墨,后者无辜地耸了耸肩,示意这一切完全跟他无关。
...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