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6章 爆炸性的法案生产期-《工业中华》
第(2/3)页
所以,东北城市化建设显然是这一计划的重心,秦铠内阁开出了移民东北每户每人补贴5块南大洋、提供口粮和居住房、,统一培训、统一分配岗位的城镇化移民措施,计划在五年内移民200-300万人,基本可以解决当地工业和集团化农业劳动力的问题。
而外东北地区的资源主要是林业和农业。秦铠给出的安置方案也偏向于农牧,参加外东北农垦团的国民,将获得不低于每月2银元的政府补贴和农垦团住房,农垦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,将由当地政府统一安排进行城镇建设,加入农垦团五年后,可获得当地标准住房一套、每人普通耕田30亩和80银元的奖励。
而以户为单位迁徙往外东北的国民,抵达海参威后,可在当地军政府自由选择居住地,并可获得一次性政府补贴、免费住房、粮食和按家庭人数计算没人10亩的耕地,如家庭中有人参加农垦团或者参军,可额外将享受相应的补贴标准。
这一政策发布后,在沿海地区立刻产生了连锁反应,不少商人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,要知道,大批人口迁徙,这其中本身就蕴藏着商机,而且,外东北地区的人口的稀缺,也意味着当地的商业发展成本很低、前景极好。
而在内陆省份,消息确确实实引发了一场大面积的人口迁徙潮,在人口密集内陆地区,耕地的不足一直来都是个巨大的问题,而现在,一切似乎都找到了解决之道……
政策实施到了2月底,一个月内,从上海、天津、广州、福州等主要移民迁移站登记国民已经超过4万户、19万余人,而海参威,这座远东最北方的不冻港,战后因为俄国原住民被驱逐导致的冷清,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,终于恢复了战前的人气。
但是,让整个国民经济直接受益的,却是新内阁颁布的国家税法和工商管理法案,秦铠将依法纳税这一基本条款列入了国民行为的基本准则,这可是确保新政府国家财政的根本方案,自然丝毫不能马虎。
而在五大基本法案迅速由国家议会通过后,1889年2月7日,还在为农税改革忙的焦头烂额的各省,忽然接到了来自内阁专项批文,与批文一起送到各省省长桌案上的,还有来自内阁批复、工业司签发的轻工业建设目录。
这份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产业建设目录,在后世历史上被冠以了76工程的名字,那是因为这份建设目录一共包括农副食品加工、食品制造、茶酒业、烟草业、棉毛丝绸纺织业、服装加工、木材加工、家具制造、金属制品九大轻工产业一共31类76家工厂。
国家工业司对这第一期76家工厂所需的资源、投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,分配给22个省进行,吸纳地方资金进行建设,地方政府持有这些项目20%的股权,只负责初期政策扶持,不参与管理,公司分红列入地方财政收益,而管理层完全由董事会推选。
这一系列看起来复杂的制度,只是为了将这些轻工产业完全推向市场化,面度国内庞大的市场,本土化的轻工业,相比来自海外的轻工业产品,将拥有成本和规模上的多重优势,而且,有南洋重工体系在技术上的扶持,提供相应设备,完全可以迅速组织起大规模密集型产业,建立起地方初级工业生产的规模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