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章 财富积累-《我在三国养牲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有名望就与名望者相交,良名天下,便有与皇室分利的资格。与皇室分利,本质分的便是皇室税资,以此减轻乡里百姓的杂税负担,便是照护乡里,便有人传其名望。便是‘钱’。

    一个并不算抽象的闭环,绝对没有后世理解的那么下三滥,不入流。

    或者这应该也是皇家与世家共治天下时,皇室给世家开的口子,亦或者是不得不开的口子。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这样,汉末刘宏那种贪财捞钱的方法才会那么受到天下不耻。

    不是有人有意针对他,而是他那些手段真的被如今的人们不耻,除他自身,没有任何人获利,被各個阶层不耻。

    通过税之一事积累了财富,世家不会平白拿出钱钞分与农户百姓,但他们会担当、遮掩一部分家乡百姓的税资。

    同时也能发展地方,建设家乡,便是所谓的照护乡人,也是对自身财富、声望、实力的积累完善。

    承担与不承担,承担的多少,就导致了某些地方的百姓富裕,某些地方的百姓贫穷,某些地方的百姓逃荒。

    同样,民间对世家的推崇尊敬,也并非无厘头的弱智低能。。。

    世家寒门之后,便是所谓豪族、大族。一群被刘秀改造过的社会群体。

    他们跟寒门的最大区别在于私有田产多少有无,他们区别庶民的地方在于家中有较大规模的经商贩卖活动,也就是种地之外的财路。

    他们善于经营,不同程度铺设出自身经营网络,但各种税收应缴尽缴,家里买个奴仆,招个门客佃户之类,人头税都要翻倍。

    国家、地方的官员都喜欢他们。若是遇到一些不上三的主,分分钟从他们身上割层肥油。

    东汉社会氛围从不刻意提倡经商,但经商之人从不稀缺。地是死的,商是活的,走商到底比种地多赚。

    但面对上层他们非常弱势,所以他们大多也非常执着自家在民间的名誉声望。

    因为经历过血的教训,他们发现,除了乡亲爷们,已经没人能给他们真正的护持了,而他们想完成阶层跨越,也同样离不开民间的声誉声望。

    商人不劣,事出有因。

    到了庶民就没什么说了,有大汉户籍,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以村落为基础,以家族为中心。

    期待后辈中出现跨越阶层之人,不过比较大的可能是抱团生活,当族中出个善于经营之人时,大家围着他成为大族。

    而这些阶层之外,还有一种比较高端的存在。那便是拥有大规模经营商队,或者收拢了大量大族豪族的世家。

    豪门世家,各种有钱,极端重视名望,为名死,为名亡,各种腰粗,不解释。

    由线成环,环环相扣,最终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社会形态,由庶民至皇帝,各自都有各自属于‘人’的定位。

    或许其中少不得龌龊,但东汉从来都不单薄简陋。

    有糟粕,也有精华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