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个收藏故事-《金玉瞳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二个收藏故事】

    常熟民间收藏历史悠久,素有“东南收藏半壁江山”之誉,因此,收藏文化也是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。(绝世唐门 http://www.saesky.net/xs/0/527/  )一般的收藏文章都以说教为主,有些甚至枯燥空洞、故弄玄虚。以下三篇收藏故事,都是我在今年的所见所闻,随手写来倒也有趣。从中也能看出收藏者的心情,收藏圈的复杂,收藏知识的奥妙。

    踩地皮踩进文物商店

    “到城里踩地皮”,这句话是刚才在文物商店听几个赵市人(注)说的,他们的职业就是踩地皮。

    传统的古玩交易链是:人家(绝大多数在农村)――踩地皮人――开古玩店的(或摆地摊的)――收藏爱好者。踩地皮人是古玩的最早发掘者,他们在农村走家串户,寻觅那些被灰尘与油腻掩盖着的古老物品。做这一行很辛苦,吃闭门羹和被狗撵是家常便饭,但也充满了诱惑,觅宝与暴利的诱惑。踩地皮人收到货色以后,再加价卖给开古玩店的,几经转手,最后才能流进收藏者的家里。也许经过这一个过程,最终的成交价会超出最初的收购价几倍、几十倍、甚至几百倍,但收藏爱好者和踩地皮人都会从中得到满足和喜悦。

    但是,古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,只会日渐枯竭。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,家中仅存的古玩也不会轻易就卖掉了。俗话说“盛世收藏”,随着收藏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,对古玩的需求量也成倍增加。双向的作用力,造成了古玩市场上能见到的真品、美品越来越少,即使是价格一路上扬,也止不住这种趋势。因此为了生计,踩地皮人的视线也发生了转移,开始从地摊、古玩店、甚至文物商店中进货。而在以前国营文物商店的客户是收藏家、老板和老外,本地人是很少光顾的。

    昨天中午在翁馆里碰到他们从店里出来,其中有人手里拎着马甲袋,从报纸包的形状看,应该是只大花瓶或两只叠放的粥罐。然后,他们又转到了场地上,还时不时地蹲下来翻看河南人的玉器和瓷器。我对张老板说:“世道变了,踩地皮朋友踩到地摊上去了!”

    今天中午在文物商店,我一进门就看见他们也在里面仔细研究,从边上的展示橱到柜台内、从瓷器看到玉器。文物商店改制后办过几次展销,库存已经卖得差不多了,再加基本上是只出不进,因此陈列的卖品大多是稍微有点毛病的捡剩货,难得有几件完整的,但标签上的价格早就开上了天。

    站在边上看其中的一位挑选茶壶,能上眼的他都要搬出来查看一番,听着他的逐一点评,我竟然学到了两点鉴别民国彩瓷的窍门。实在是无奈,虽然标签上的售价不高,真要的话还能够再打个折扣,但是,所有的壶多多少少都有点毛病或缺陷。看他摇头叹息,我在边上插嘴说:“漂亮完整的东西轮不到你们了,价钱高点也有人硬啃。”我就是其中之一,没办法,现在想得到满意的藏品就只能买贵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价格的上升,钱是不会输的,自己喜欢的东西,在手里多焐几年也没关系。

    看完瓷器,他们又趴在柜台上研究起了玉器和翡翠,同时还拿出今天进城踩地皮的收获相互交流。有一个在地摊上花几十块钱买了块玉,说回去开价两百,哪怕被还掉一点,盘缠和饭钱定心可以赚出来。另一个买了只普通的象牙名字章,价钱不贵、年纪不老,他说回去把字磨掉,卖给老板重新刻章。末了,有人看中了一块银元大小的顶胸,标价五百六,打七折后算了四百块。银货两讫后,他连忙剥掉顶胸背面的火漆印,除了两个穿线的孔,没有其他毛病。接着,他就在同伴中说开了:“这块玉质真好!”那个顶胸摆在柜台里好几年了,玉质不是太白净,再加上顶胸不便配戴,因此一直没卖掉。

    这帮人都是踩地皮的,他们买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卖东西,因此他们不必象收藏者一样考虑自己的喜好。哪怕遇到的是新货、假货、破货,只要判断出能有下家、有利可图,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吃进。他们凭的就是眼力,对每一件东西,都能准确地估量出扒皮剥分的裕度。我一直这么认为,能让钱生钱的都是精明之人,他们这帮人就是。

    注:虽然常熟有很多踩地皮人,但是因为赵市人入此行的最多、眼力最好、门槛最精,所以赵市人往往就成了常熟乡镇踩地皮人的代名词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