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个收藏故事-《金玉瞳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大一小一对碗

    午饭暂时不想吃,先去翁馆转一圈。难得状元坊前很空,就把车停下,从南角门进到古玩市场。在场地上转了圈,虽然不是周末,但还是摆满了地摊,连东墙下的花坛边也有好几个。看了下,没有一个本地人或苏州无锡人;听了下,都是河南口音。就径直走向西北角的过道,艺文轩的卷帘门紧闭着,这两天老板家里有事。

    路过卜阿姨的玉器店,她连连向我招手叫我过去,踏上石阶,她指着隔壁说“小四刚才收到好东西了”。转过一个门脸,看见小四正在用报纸包着什么,老谢夫人也在边上。看小四喜形于色的样子,就知道他今天喝到蜜糖了,叫他打开报纸包给我观赏观赏,原来是一对唐亿生的小碗。拿到手上仔细一看,这碗的尺寸比一般饭碗要小一号,但画功精美、瓷质雪白、全品相,跟我的那只粉盒一样,都是细路子瓷器。

    我虽然从来不收藏碗,但看见这对小东西,还是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。催问小四什么价钱肯让,他腼腆地回答说“一千五”,我一吐舌头――辣手!这时,老谢夫人又进来了(我看碗时,她已经回店去了一次),对小四说“让我们老谢看看”,小四就把碗包起来递给了她,然后他们俩就一起走进了旁边老谢的古玩店,我也跟在后面看热闹。

    老谢拿起小碗连声赞叹,同时双手不停地在碗面上摸索,还举起来对光照看有无暗线。基本检验完毕,老谢对夫人示意“给他”,谢夫人就一张张地数出一千大元摆在柜台玻璃上。老谢叫站在一旁的梅老大帮忙再检查下有没有毛病,一边和小四开玩笑说:“赶紧收好啊,十个老老头啊!”

    梅老大说:“东西是好,但一千块拿进来,想扒点皮也难了。”老谢说:“现在这样成对的好东西不多了,先拿到手再说。”我说:“我倒无所谓一对不一对,只要东西精致,单只的也好玩。”老谢说:“这种小碗是从前有钱人家吃莲信枣子用的,都是成双成对的,能保存得这么完整不容易。”原来如此,又长了点见识。看他们早已经谈成了交易,我也别插一杠了,退出来回到卜阿姨店里,问:“小四是多少钱收进的”,答:“200,一个老头撞进来就拿出这两只碗。”古玩生意真是好做,别看常常一天到晚捧着茶壶空溜哒,但运气来了推也推不掉。

    正在这时,看见小四又拿着刚才那个报纸包,一步一颠地回来了,连忙走过去问怎么回事,说“两只碗大小有点不对”。我打开纸包,左右手各拿一只小碗,把碗口对向一扣,果然有大小。一比对还发现,两只碗的瓷色也有点差异,瓷胎厚薄也稍有不同。其实这样的情况很正常,以前都是手工作业,因为批量生产,难免会在同一种器物中出现微小的差异,但对于挑剔的收藏者来说,追求完美必须是天衣无缝的。转手即得的利润没了,但也不是一定没了,而且有可能马上就会有买家,毕竟现在的好东西实在是难得看见了,而收藏的队伍又在不断壮大。只要东西对路,肯出高钱的大有人在。

    店外有个老头走过,小四连忙叫住、对他说“回去再找找”,老头回道:“除了这两只碗,还有几把茶壶碎得少厉害点。”原来老头在家里发现只瓮,打开来一看里面都是碎瓷器,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封存的,连他自己也不知道。估计他祖上也是好人家,储存起一批瓷器准备以后用的,可能后来兵荒马乱,就忘记了那瓮里的东西,老人一死后辈就更不知道了,搬来动去结果就都弄碎了。如果这瓮瓷器保存完好,从那两只小碗上,应该可以想象出它的全部价值。也许用不了几天,古玩市场上就会流传出一个故事,某某某捡到了一个大元宝、收到了一批好瓷器,究竟有多少件东西,谁也不清楚。

    这就是古玩的魅力,除了欣赏,还能令人心跳加速。

    小拍初试乐淘淘

    24号下午,常熟市收藏协会举办第二次会员藏品交流拍卖会,我早早地就到了博物馆,交了500元押金,领了块44号牌,有人说这数字叫暗发,我可不管那么多,只要好读好记就行了。

    九月初接到协会通知,说要举办交流会,让会员踊跃参与,我算来算去自己没什么可卖的。我能拿得出手的都是瓷器,便宜的上不了台盘,贵的又舍不得,于是决定只参与买、不卖。拍卖前预展两天,周五中午我就迫不及待地到博物馆去看,先逛了一圈,发现在162件拍品中,自己中意的只有两只粉彩笔洗,90号清光绪粉彩花鸟纹笔洗起拍价4000元,154号清同治粉彩花蝶纹笔洗起拍价3000元,90号笔洗的口径是19厘米,比154号的12厘米大很多,外观上也比154号漂亮,因此我感觉90号的成交价要超过5000元,而154号的价格已经基本开到位了。唯一让我有点犹豫不决的是,非全品不要是我的收藏原则,但90号稍微有点毛口。
    第(2/3)页